要体悟《楞严经》和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里面的这几句话

各位,今天能来听经的人,真的对圆觉大法能够进入到这个大法的人,他不是一辈子的修行。可是,不是一辈子的修行,为什么还没有了生死?因为他没有顿悟,悟无生,重点就是这样子。
什么叫无生?我们时常讲说无生法忍。所以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讲了一句话,祂说:我本因地,我在因地的时候,因地。大势至菩萨是等觉菩萨,等于佛,他说:我本因地,他在因地的时候,以念佛心,他在因地的时候就是念佛,用念佛的这个法门,以念佛心、入无生忍…,既然大势至菩萨,他是用念佛来入无生忍。他说:“今于此界”告诉念佛的人,告诉修行的人,修行的人怎么样,要跟我一样,跟我一样入无生忍,怎么入?都摄六根、净念相续,入三摩地,三摩地就是本心,斯为第一。
他说这个是最简单、最直接的方法,这是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教我们的法门,我们时常讲净土经的五经里面,也把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进入净土五经里面。看他怎么讲,他是在因地的时候,因地是什么意思?刚刚修行的时候叫因地,就是开始发菩提心的那一刹那,叫因地。
既然他讲因地,回想我们今天,我们要把普贤菩萨,第二位大士跟佛陀的对话来做一个圆满。第一个对话就是文殊菩萨,文殊菩萨他是本于因地,以圆觉,圆觉就是圆照清净觉相,以圆觉,永断无明、方成佛道。所以文殊菩萨他在修行的过程里面,佛陀跟他讲的是相应,佛陀告诉他,你在因地的那一刹那,就要入圆觉了,这是修行最正确、最快捷、以及最好的方法。

图片这是圆顿中的圆顿,所以才有一句话,如果你不知道这个,因地不真,果一定遭迂曲,因为修行修错误了。差一点点就差很多,永嘉大师证道歌才有一句话: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所以他说:“是则是、非则非”。是则龙女顿成佛…,因为她入本心,所以才叫做回头是岸、立地成佛, 不要一直把,立地成佛、回头是岸,当作是一个勉励语,它是一个实相,今天很多学佛的人,不知道佛在哪里。所以永远在这边围绕,佛在哪里?每天跟我们在一起,在我们的心里。

《达摩血脉论》讲得很清楚,《观无量寿经》也讲得很清楚,净土法门它说:“是心作佛、是心是佛”。讲这句话,我们的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佛在哪里?在心里,就是我们的这颗心,那颗心就是佛。是心作佛什么意思?净土法门讲过,我们的心,它是一个法界身,这个心里面,它大到什么地方?它大到尽虚空、遍法界、言语道断,没有办法去形容的,佛经里面举例的虚空,只是一个举例,其实不了义。可是因为佛要讲这些事情给我们听,所以是名虚空,什么叫是名?不得不讲,要讲的话,我就告诉你,这个叫做虚空。
为什么?因为虚空是我们所有的众生,用意识心最能感受的。因为虚空就是无碍无边,无碍完全没有障碍,没有边际,称为虚空,所以不得不假名叫虚空,其实我们的佛性,我们的自性清净,虚空跟它不能比,所以大如虚空。佛性很奇妙,它也能小如针毡,一根针,所以《楞严经》才有一句话:“清净本然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循业发现”。这句话太重要了。我们的心本来是这么大,可是我们的佛性,我们的这个心,也可以很小,所以随众生心,随着众生的心,应所知量,要多大就多大,多小就多小。
学佛没有技巧,你回归自性的刹那,你的真心本性,什么都可以包容,当你有一天,到那个境界的时候,你才可以说,你解脱,你才可以说,你已经开悟了。佛经是讲实相,它不是哲学,让你去做研究的,更不是学术,让你写论文的,更不是文学,让你欣赏它的美,当然这也是另外一个层次,可是佛法它是真实之际、真实之慧、真实之利,这个称为叫三真实。这个要谛听,因为不谛听,学法无益,为什么?因为你有一个,是心是佛、是心作佛、你的心当你有偏狭的时候,已经有主观意识的时候,这个大法,这个顿法,你听不进去,因为你已经有一个主观来认定,怎么可能(听得进去)?

图片

所以《妙法莲华经》,讲成佛法华,它是一乘法,最上乘法,五千罗汉退席,为什么?不敢听,因为心量还不够大。为什么心量不够大?因为他还没有真正入圆觉本心,他还在偏空而已,还没有完全进入空性。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叫空性,它能现出万有,所以真正的空,是空有不二才是真空。你执着有,也不对;你执着空,也不对,空有不二叫中道,连中也不能执着。因为有中,不是还有两边吗?这个必须要各位去悟。那什么时候悟得了(liao)?你在悟的刹那,是在刹那而已,只在那一念间,这一念间,我明白了,我清楚了。可是说容易也容易,说困难也困难。
以我个人的经验里面,因为按照佛陀的教诲。你只要大乘经典,不管是哪一部经,圆觉,因为有宗密大师等。在中国从唐以后,一直到五代、宋代,所有黄河流域,就是今天的河北、今天的山西、陕西到河南这一带,《圆觉经》是当时最流行的一部经,最流行,因为它是觉顿的顿法。它是顿法,当时虽然是像法时期,可是高根器者、大根器者还很多, 所以他们提倡《圆觉经》。
各位一定要知道…。“是心作佛、是心是佛”。佛是我们作的,那个佛是心来作的,这个是回归自性,是心是佛这个没有变。可是,是心作佛,你也可以是心做菩萨,你也可以是心作声闻,也可以是心作缘觉,你也可以是心做天人,也可以是心做人,你也可以是心,成为三恶道的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那怎么决定我是十法界的哪一界?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
《楞严经》的一句话,就看你,一切在自己,所以我们才会讲,以后你会去哪一界?自己去的,所以叫六趣。自己走,自己去的,自心取自心,我们现在把它翻译成六道,其实本来叫六趣,六触、六趣,自己去的。各位我们要知道。
——恭录体佛法师《圆觉经》第八讲